10月12日,在世预赛亚洲区第四阶段B组第2轮的比赛中,伊拉克队以1-0击败印度尼西亚队。至此,印度尼西亚队在第四阶段中遭遇两连败,彻底无缘2026年世界杯。赛后,《北青体育》对印尼队的表现进行了点评,直指该队近年来全面推行的归化政策既不成功,也显得相当不成熟。

北青点评印尼归化:盲目求快难助足球长久发展

回顾印尼队的晋级历程,他们在第三区阶段的竞争中击败了中国队和巴林队,拿下C组第四名,从而成功跻身第四阶段附加赛。在印尼政府和足协的全力支持下,近年来印尼足球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然而,通过赛场表现不难看出,印尼的归化战略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依靠急功近利的方式试图抄近路,并不能作为推动足球事业快速发展的长久之计。

统计数据显示,在印尼队今年5月公布的18强赛阵容中,32名球员中有多达21名是归化球员。据外媒报道,印度尼西亚在归化项目上的投入已超过9000万欧元。这些归化球员中不乏能够在欧洲俱乐部担任主力的高水平球员。然而,本届世预赛印尼队的总体表现并未取得亮眼成绩。在10月的两场第四阶段比赛中,印尼队先后输给沙特和伊拉克,这两支亚洲传统强队的比赛结果令他们提前失去了进军世界杯的资格。

从归化政策的实施来看,印尼足协确实展现出了急于求成的倾向。虽然纸面阵容强大,但这些“拼凑”的球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深厚的默契和团队凝聚力。当印尼队在比赛中面对强队的有力反击时,常常因心理压力过大迅速自乱阵脚,球队在抵挡对手攻势方面表现得较为脆弱。

北青点评印尼归化:盲目求快难助足球长久发展

此外,印尼足协在去年11月更换主教练的选择也值得反思。他们将曾率领印尼国奥队取得优异成绩的韩国籍教练申台龙解雇,新任命了教练克鲁伊维特。尽管足协的解释是“为了迅速提升球队竞争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克鲁伊维特作为国际赛场的新人,在执教经验和掌控比赛局势的能力上尚显稚嫩。他在加强归化球员与教练组之间沟通方面稍有成效,但未能有效解决球队凝聚力不足的问题。正是由于球队缺乏归属感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印尼队才在关键时刻屡屡掉链子。